日前歐洲歌唱大賽,烏克蘭因今年新增的電視觀眾投票而突圍奪冠,但賽果一出隨即引來俄羅斯一片罵聲,和我夥拍Project的俄女也在facebook發泄了怨氣,這令從來不留意這些歌唱比賽的我要一探究竟。
就如同《十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爭議一樣,烏克蘭代表歌手Jamala的參賽歌曲《1944》被指宣揚反俄訊息卻能獲準參賽兼順利奪冠,從而引來比賽乃60年來最政治化的批評,而歐洲歌唱大賽卻是明文規定歌曲不可以涉及政治。
俄羅斯官方早已在國內選拔賽時投訴《1944》違反去政治化的規則,但身兼歌手及作曲人的Jamala聲稱歌曲只是唱出曾祖母的故事,而主辦單位亦確信歌曲只是敘述歷史事實,Jamala的演出亦沒有涉及任何政治成份,故繼續允許參賽。
事實上,所謂Jamala曾祖母的故事正是關於1944年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蘇聯放逐的歷史。當年蘇聯紅軍「解放」克里米亞地區後,區內的韃靼人被史大林指責協助納粹,繼而以「族群戰略」以及「戰時背叛」之罪名將韃靼人驅逐到中亞的烏玆別克,直至蘇聯解體後才有部份人可以重返故鄉。不幸的是2014年烏克蘭危機中,克里米里再度被俄羅斯吞併。雖然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極力反對,但早已失去政治話語權的他們最終也無力阻止自己再度落入他們眼中的「魔爪」。
批評者認為,《1944》歌詞講述克里米亞韃靼人被蘇聯放逐的歷史,無疑會被民眾解讀成是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抗議。他們又認為今年改制後賽果更容易受民眾政治情緒所左右,令比賽政治化,從而致導受歐洲各國同情的烏克蘭得到更多觀眾票,故對《1944》能夠參賽兼奪冠反感。
雖然輿論反映俄羅斯對《1944》反感,但奇怪的是烏克蘭在俄羅斯的觀眾投票中卻取得10分的第二高分,有份將烏克蘭推上冠軍寶座。這個現象也十分耐人尋味。
聽完這首曲後,大家又認為它有多政治化,它的水準是否值得奪冠呢?
英文+韃靼文 | 中文(自譯) |
When strangers are coming They come to your house They kill you all And say We’re not guilty Not guilty Where is your mind? Yasligima toyalmadim We could build a future Where is your heart? Yasligima toyalmadim |
當陌生人到來 他們走進你的家園 他們殺盡所有 然後說:「 我們無罪 沒有罪」 你理智何在? 我無法在那渡過童年 我們本可建立美好的將來 你理智何在? 我無法在那渡過童年 |
這首歌出現在Eurovision完全是政治犯規,其他就不用談了吧,前半的評審投票是澳大利亞最高分